异端的纷扰与正统信仰的确立

初期教会的内忧
除了外部的逼迫,早期教会还需要应对内部的异端和分裂问题,这些挑战对教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了解历史上的异端,可以帮助我们坚守信仰;回顾过去的分裂,也能警示我们,提醒我们要努力维持教会的合一见证。

爱宾尼派(Ebionism)
教会最早面对的异端之一是“爱宾尼学说”。“爱宾尼”这个词在希伯来语中意为“贫穷”,教父特土良解释他们的教义对于基督的认识过于贫乏。爱宾尼派主要是基于犹太信仰的体系,试图将基督教犹太化。他们接纳耶稣为救主,却不相信祂是道成肉身的神。他们认为耶稣只是一个因顺服而被认作神的仆人,而非神本身。

幻影说(Docetism)
与爱宾尼派同时期出现的另一异端是幻影说。该学派认为物质是邪恶的,因此神不可能真正取物质的肉体。他们声称基督的肉身只是幻影,在十字架上受苦的并不是真正的耶稣。这一观点受到使徒约翰的强烈反驳,他在福音书和书信中多次对幻影说提出反驳。

诺斯底主义(Gnosticism)
比爱宾尼派和幻影说更复杂、更有影响力的异端是诺斯底主义。这种思想将东方二元论、神秘信仰与希腊哲学结合,并披上基督教的外衣。他们认为灵界与物质世界对立,物质是邪恶的,认为造物主是较低级的灵体,而非真神。他们拒绝旧约,并且否认耶稣基督的真实人性和神性,将祂视为一个较高的灵体,而非神的独生子。

孟他奴主义(Montanism)
另一个极端主义是孟他奴主义。它起源于约公元140年,由孟他奴及两位女先知发起,强调圣灵的启示和能力。他们追求极度圣洁的生活,甚至提倡禁欲苦行,严厉批判丧偶再婚和在逼迫中逃避。他们热切等待主再来,导致教会的分裂,最终孟他奴派脱离了大公教会。

亚流主义(Arianism)
在处理异端的过程中,教会逐渐形成了正统神学,但最大的挑战来自亚流主义。亚流主张基督不是自有永有的,而是被父神创造的,从而动摇了三位一体的核心教义。为了回应这一异端,公元325年尼西亚大公会议召开,最终确立了基督与父神同质、同等、同荣的信仰。

涅斯多留派(Nestorianism)
接着,基督的神性与人性关系成了新的争论焦点。涅斯多留派将基督的神性与人性过于分割,认为人性只是神性的容器。教会在议会中宣判了这一教义为异端,明确基督的神性与人性不可分割,祂既是真神,也是真人。

迦克墩会议与正统的巩固
围绕基督神人二性关系的争论持续多年,最终在公元451年的迦克墩会议上得以解决。会议确认基督只有一个位格,祂的神性与人性真实且不可分割。正统信仰自此得到了更加清晰的表述。

正统信仰的确立
为应对异端,教会不仅明确了正统的神学信仰,也确立了圣经的正典。随着异端的影响加剧,教会认识到需要统一权威的信仰依据。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和各地区教会的共同确认,圣经正典最终在第三、第四世纪形成。

确立信仰的过程
教会确定正典的标准基于几个方面:首先,书卷必须与使徒或与使徒关系密切的人相关;其次,该书卷必须对救恩理解至关重要;最后,时间的考验显示出该书卷对教会的持久影响。

同时,教会还编纂了信经,最著名的如使徒信经。虽然使徒信经直到公元340年才普遍被接受,但之前各地区已有不同的信经,它们的基本信仰内容高度一致。信经帮助信徒公开表明他们的信仰,抵御异端。

大公会议与权力斗争
为了处理复杂的神学争议,教会定期召开大公会议。虽然会议在维护正统信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但也不免受到权力斗争的影响。例如,尼西亚会议后,亚流派一度反超,甚至将正统派定为异端。然而,尽管过程中充满波折,教会最终在圣灵引领下,确立了正统信仰。

代价与影响
在捍卫正统信仰的过程中,教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。许多信仰有偏差的弟兄被驱逐,导致教会力量被削弱。同时,教会在神学思辨上的投入消耗了大量精力,影响了宣教工作的推进。